【中医考研】中药历年高频考点总结

新文道 2023-06-29 15:22:45

今天是一篇中药高频章节的知识点汇总,同学们现阶段需要多花点时间在中药、方剂的基础上,这些经常需要记、背的内容,在备考早期基础夯实!

先来看一下高频出题的中药章节吧,提醒同学们一下,没有总结的章节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只是这些章节高频出题,大家要特别关注!

中药章节高频出题汇总

那下面仔细盘点以上高频内容的具体药物:

解表药

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3、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不宜久煎)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可解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

5、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

6、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

7、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9、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 )

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 (3-6g)

3、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4、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5、葛根:

生用——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毒。

煨用——升阳止泻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先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苦寒 归肺、胃、肾经】(治肠燥便秘)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瓜蒌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花粉可致流产,孕妇慎用)

5、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止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归心、肺、胃、三焦 】

6、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为治疗瘰疬,乳痈肿痛常用药)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可凉血,入上焦,泻肺火) 清热用生黄芩,清上焦热用酒黄芩,止血用黄芩炭,清热安胎用清炒黄芩。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入中焦,治中焦湿热)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入下焦,治湿热下注;能泄热,滋肾水)

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治梅毒药物:大风子,苦参,轻粉,土茯苓)

5、白藓皮:清热燥湿、祛风解表。(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

6、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肝火头痛)


(三)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金银花,连翘可用在温病热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炒炭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2、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疮家圣药)

3、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4、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不宜久煎)

5、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肺止咳、清热利湿。(有毒,过量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

6、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可解表,有毒,孕妇禁用)

7、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治疗乳汁不下)

8、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1.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 2.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9、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四)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治瘰疬,白喉)

3、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又退无汗骨蒸)


(五)清虚热药

1、青藁: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暑邪发热,口渴尿赤;疟疾,寒热往来)

2、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治有汗骨蒸;牡丹皮—无汗骨蒸)

3、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可治阴虚外感)


泻下药

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

(后下:泻下力较强,久煎后泻下作用减弱;生:热结便秘;酒:瘀血;炭:血热出血;制:化浊降脂。)

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冲服10—15g,溶服,冲入煎剂中。)

3、火麻仁:润肠通便。(打碎入煎)

4、甘遂:泻下逐水、消肿散结。(有效成不溶于水,宜入丸,散。剂量0.5—1g,醋制降毒)

5、芫花:泻下逐水、祛痰止咳、杀虫疗疮。(入汤剂1.5—3g )

6、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0.1—0.3g )

7、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煎服3—9g,入丸散1.5—3g )

8、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9、番泻叶:泄热行滞、通便利水(煎服,2~6g,后下或开水泡服)

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1、独活:祛风湿、解表止痛。(少阴头痛,祛下半身湿痹;羌活为上半身)

羌活:祛风湿止痹痛

2、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为治脚气常用药)

3、草乌:祛风湿、温经止痛、麻醉。(草乌毒性更强)

4、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治破伤风 )

5、蕲蛇:祛风、通络、止痉。(治破伤风,梅毒)


(二)祛风湿热药

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既清实热,又退虚热)


(三)祛风湿 强筋骨

1、五加皮(南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无毒)


补益药

1、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可治疗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

2、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还可治疗脾虚胎动不安)

3、甘草:补益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可以调和诸药)

4、黄芪: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养血生津、行滞通痹、敛疮生肌、托毒排脓。(可治疗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5、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主治气阴两脱证)

6、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还可治疗热病伤阴,心烦失眠)

7、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还可治疗肾精亏虚,须发早白,腰膝酸软)

8、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还可治疗骨蒸盗汗)

9、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还可治疗骨蒸劳热、疟疾)

10、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外用消风祛斑。(可治疗白癜风,斑秃)

11、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固精缩尿;外用消风祛斑。(可治疗肾虚胎漏,胎动不安)

12、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可治久咳虚喘,劳嗽痰血)

13、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可治崩漏下血,胎动不安)

14、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15、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16、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17、海桐皮:辛能散风,苦能燥湿(风湿痹证 疥癣 湿疹)


活血化瘀药

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头痛要药)

2、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止痛要药)

3、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4、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可治风湿肩臂疼)

5、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治疗跌打损伤,疮疡痈肿)

6、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治疗跌打损伤,疮疡痈肿,还可治疗癥瘕腹痛,风湿痹痛)

7、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8、牛膝:逐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还可治疗头痛,眩晕口舌生疮)

9、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可治疗肺痈、肠痈)

10、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治疗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11、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可治疗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12、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可治疗风湿顽痹)

13、斑蝥: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可治疗风湿痹痛)

14、红花:通利血脉、消肿止痛

15、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16、泽兰;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17、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18、木通: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注意:

这些必须背熟,掌握!下面继续看一下相同功效药物的横向对比吧!


1、活血

当归、沙棘、红景天、麝香、合欢皮、琥珀、穿山甲、儿茶、苏木、血竭、王不留行、泽兰、益母草、桃仁、红花、丹参、夏天无、五灵脂、没药、乳香、姜黄、郁金、延胡索、川芎、三七、玫瑰花、虎杖、雷公藤、大黄、紫草、牡丹皮、大血藤、骨碎补、鸡血藤、昆明山海棠、瞿麦、茜草、刺蒺藜、银杏叶、月季花。

2、凉血

桑叶、栀子、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紫花地丁、马勃、白头翁、马齿苋、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白薇、地骨皮、银柴胡、大黄、络石藤、石韦、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茜草、紫珠叶、郁金、丹参、代赭石、墨旱莲。

3、升阳

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4、截疟

柴胡、青蒿[后下]、鸦胆子[小毒,不煎]、草果、槟榔、仙鹤草、生何首乌[蓼科]、常山[有毒]、雄黄[有毒]、砒石

5、疏肝

刺蒺藜[疏肝解郁]、生麦芽[疏肝行气]、玫瑰花[行气解郁]、绿萼梅[疏肝解郁]、香橼[疏肝理气]、川楝子[疏肝泻热]、梅花[疏肝和中]、佛手[疏肝理气]、香附[疏肝解郁]、薄荷[疏肝行气]、青皮[疏肝破气]、柴胡[疏肝解郁]、月季花[疏肝解郁]、甘松[开郁理脾]。

6、利咽

薄荷[后下]、牛蒡子、蝉蜕、板蓝根、射干、山豆根[有毒]、马勃、巴豆霜[大毒]、络石藤、桔梗、胖大海、诃子。

7、透疹

荆芥[后下]、薄荷[后下]、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阳明]、浮萍、紫草。

8、清虚热

知母[阳明]、黄柏、牡丹皮[无汗骨蒸]、青蒿、白薇、地骨皮[有汗骨蒸]、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

9、润肠通便

知母、决明子[后下、火麻仁、郁李仁、苦香仁[小毒、后下小、紫苏子、桃仁、胖大海、柏子仁、肉苁蓉、锁阳、核桃仁、当归、生何首鸟、榧子、瓜蒌[润燥滑肠]、虎杖[泻热通便]、硫黄[助阳通便][有毒,内服: 1.5-3g]

10、利尿

地龙、琥珀、海浮石、海蛤壳、王不留行、蒲黄、血余炭、白茅根、小蓟、金钱草、冬葵子、地肤子、半边莲、益母草、牛膝、萹蓄、瞿麦、石韦、滑石、通草、木通、车前子、白薇、鱼腥草、苦参、淡竹叶、芦根、浮萍。

11、安神

莲子[养心安神]、百合[清心安神]、龙眼肉[养血安神]、首乌藤[养血安神]、柏子仁[养心安神]、刺五加[补肾安神]、大枣[养血安神]、人参[安神益智]、珍珠[安神定惊]、珍珠母[安神定惊]、蝉蜕[镇静安神]、五味子[宁心安神]、罗布麻叶[平肝安神]、牡蛎[重镇安神]、琥珀[镇惊安神]、龙骨[镇惊安神]、磁石[镇惊安神]、朱砂[清心镇惊安神]、灵芝[补气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远志[安神益智]、酸枣仁[宁心安神]、丹参[治疗心烦不眠]。

12、开窍醒神

牛黄[清心豁痰开窍醒神]、麝香[不煎]、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酥[有毒]、皂荚[小毒,祛痰开窍醒神]、远志[祛痰开窍醒神]

13、下乳

通络下乳:葱白

通气下乳:通草

润肠下乳:冬葵子

解郁下乳:刺蒺藜

通经下乳:漏芦、木通、穿山甲、王不留行

14、小儿疳积

芦荟、珍珠草、雷丸[小毒、不煎]、鸡内金、熊胆粉、榧子、使君子[有毒]、五灵脂、秦艽、银柴胡、胡黄连

15、须发早白

侧柏叶、制首乌、墨旱莲、女贞子、熟地黄、黄精、桑葚

16、退黄

瓜蒂、郁金、珍珠草、虎杖、金钱草、茵陈、青蒿、大黄。

17、安胎

行气安胎:紫苏、砂仁

清热安胎:黄芩、芒麻根、竹茹

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

补肝肾、固冲任安胎:杜仲、续断、桑寄生

补肝肾、养血而固冲任安胎:桑寄生

温经安胎:艾叶

益气健脾安胎:白术

18、利水/尿

五加皮、防已、白薇、半边莲、鱼腥草[后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苦参、淡竹叶、浮萍、麻黄、香薷。

19、消肿排脓

白芷、天花粉[又名瓜蒌根]、穿山甲、鱼腥草[后下]、败酱草、薏苡仁、桔梗、黄芪。

20、止咳平喘

莱菔子、桃仁、苦杏仁、紫苏子、马兜铃。

21、化痰散结

山慈菇[有毒]、厚朴、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芥子[后下]、皂荚[小毒]、川贝母、浙贝母、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先煎,包煎]、海浮石[先煎]、瓦楞子[先煎]。

22、纳气平喘

沉香[后下]、磁石[先煎]、紫河车、补骨脂、蛤蚧、冬虫夏草、核桃仁

23、止呕

生姜[温中止呕]、芦根[清热止呕]、藿香[化湿止呕]、豆蔻[后下,温中止呕]、草豆蔻[温中止呕]、吴茱萸[散寒止呕]、高良姜[温中止呕]、沉香[后下,温中止呕]、灶心土[先煎,包煎,温中止呕]、半夏[有毒]、旋覆花[包煎]、竹茹[清热止呕]、枇杷叶。

既能止咳又止呕的药物→半夏、旋覆花、竹茹、枇杷叶、生姜、紫苏叶、芦根、白茅根、南沙参

24、止泻

温中止泻:砂仁 木香 棕桐炭 炮姜 灶心土[先煎,包煎]

温脾止泻:补骨脂 益智仁

涩肠止泻:五倍子[醋炒] 诃子 罂粟壳[有毒] 禺余粮[先煎] 赤石脂[先煎] 金樱子 乌梅[炒炭]

渗湿止泻:车前子

补脾止泻:莲子 芡实

清热止泻:椿皮

助阳止泻:仙茅 旋覆花

健脾止泻:草豆蔻 薏苡仁 白术 白扁豆

升阳止泻:葛根

既能止呕又能止泻→草豆蔻、吴茱萸、灶心土

25、固精

蛇床子、桑螵蛸、海螵蛸、芡实、莲子、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五倍子、五味子、山药、沙苑子、益智仁、紫河车、补骨脂、菟丝子、鸡内金。

26、缩尿

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菟丝子、益智仁、补骨脂、白果、沙苑子。

27、止带

海螵蛸、椿皮、芡实、莲子、金樱子、石榴皮、禹余粮、山药、白果、棕榈炭、秦皮、白芷。

28、烧烫伤

石膏[先煎]、紫草、大黄、虎杖、地榆、紫珠叶、白及、海蛤壳[先煎,包煎]、冰片。

29、续筋接骨

昆明山海棠[大毒,先煎]、土鳖虫[䗪虫,小毒]、自然铜[先煎]、骨碎补、续断。

30、制酸止痛

海蛤壳[先煎,包煎]、瓦楞子[先煎]、石决明[先煎]、牡蛎[先煎]、海螵蛸。


下面继续看一下相同功效药物的纵向对比!

640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400-008-6996)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中医必背:汤头歌诀完整版

下一篇:中医考研针灸知识点+歌诀+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