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二) 阴阳的基本概念文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三)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四) 阴阳对立制约
《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制约不及)
(五) 阴阳互根互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六) 阴阳相互转化
《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日: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七)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虛。”
(八)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九)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十)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难经经释》:“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难经经释》:“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十一) 五行的制化和乘侮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十二)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十三) 病机十九条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十四) 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十五) 补其偏衰的治疗原则
唐·王冰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阳病治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称之为“阴病治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懔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十六) 因时制宜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十七) 因地制宜
《素问·五常政大论》:“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心的生理功能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的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脾的生理功能
《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经脉别论》:“饮食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的生理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医学源流论》:“开上源以利下流”。
《素问·痿者》:“肺者,脏之长也”。
《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肾的生理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素问·灵兰轻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的生理功能
《难经·三十八难》:“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头者,精明之府也”。
《灵枢·本输》:“胆者,中精之府。”
脑的生理功能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
《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本草纲目》:“脑为元神之府。”
脏与脏的生理功能
《类证治裁·喘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病机
易混淆点:
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考点解析:
此考点应掌握血虚生风和阴虚风动的区别。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内伤久病,阴液亏虚所致;在虚热的基础上,出现筋惕肉瞤,手足蠕动等症状。肝血虚,血不荣筋,四肢麻木,肢节拘禁不利,血虚进一步亏损,生风,出现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等症状,与阴虚风动的区别是血虚生风无虚热象。
易混淆点:寒从中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概念: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况。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考点解析:
此考点需掌握“寒从中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注意:“寒从中生”是一种虚寒证。考生多于“外寒”混淆。此外,“寒从中生”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虛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易混淆点:
湿浊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概念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在肾阳虚衰时,必然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考点解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易混淆点:
津伤化燥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概念: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考点解析:干燥枯涩——燥邪
易混淆点:
火热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概念: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考点解析:
此考点要掌握火热内生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包括实火、虚火两方面。的病机有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包括实火、虚火两方面。
易混淆点:
经络病机的概念
经络病机,即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络的气血运行阻滞、经络的气血衰竭等方面。 考点解析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内外,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等作用
易混淆点:
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概念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考点解析“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重点梳理:气的分类
气与元气
气的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气生肺胃中"。
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
①脾胃运化。
②肺的呼吸。
③肾闭藏。
气的生理功能:
①推动与调控作用。
②温煦与凉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中介作用。
⑥气化作用。
元气——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的组成∶先天之精+水谷之精。
元气的分布∶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元气的功能∶
①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
②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宗气——膻中为"气海"。
宗气的组成∶水谷之气+清气
宗气的分布∶
①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
②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③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宗气的功能
①走息道以行呼吸∶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②贯心脉以行气血∶气血运行、肢体寒温活动、心搏节律等与之有关。
③积丹田资先天。
重点梳理:经脉循行
十二经脉、冲、任、督脉的循行
1.连目系∶心、肝经。
2.与舌有关∶脾(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3.到达目内眦∶小肠、胃、膀胱经、阴跷脉、阳跷脉。
4.到达目锐眦∶胆、三焦、小肠经。
5.与齿有关∶胃、大肠经。
6.环绕口唇∶胃、大肠、肝经、冲、任、督脉。
7.与喉咙有关∶肺、胃、肾经。
8.入缺盆∶胃、大肠、胆、小肠、三焦经。
9.与督脉会于头顶∶肝、膀胱经。
10.阴维脉与任脉交于∶咽部。
11.经过气街的经脉有∶胃、胆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①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
②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
③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
④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与手三阴经交会。
总结∶
①胸→手→头→足→腹、胸。
②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肾胃脾肝,0.5\2\4\6)
奇经八脉的作用
1.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3.与肝、肾等脏和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在生理和病理上有一定联系。
督脉基本功能
①调节阳经气血——"阳脉之海"
②反应脑髓和肾的机能。
任脉基本功能
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
②任主胞胎。
冲脉基本功能∶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②与妇女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血海"。
带脉基本功能
①约束纵行诸脉。
②主司妇女带下。
"阴跷脉、阳跷脉”基本功能∶
①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
②下肢运动功能有关。
维系全身经脉。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维脉、阳维脉”基本功能∶
"阳维者,维络诸阳,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者,维络诸阴,起于诸阴交也。"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及路线∶
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别出。
入∶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向心性循行。
出∶浅出体表而上头面。
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②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③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④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⑤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十五别络的生理功能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②对全身无数细小络脉起统率作用。
③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络脉
分别络、浮络、孙络
①别络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
②别络分出的最细小的络脉是∶孙脉——"谥奇邪、通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