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考研要点总结+学习方法+考点助记

新文道 2023-06-30 16:10:49

  很多同学在复习中基这一门学科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误区:中基的知识点好像怎么说都有道理,理解理解就好了,但越是需要理解的知识点,越需要严格把握界限。

  复习方法与建议

  具体复习方法:

  1、首先是通读一遍课本,边看边理解,结合大黄书的知识点归纳和题目加强理解,熟知各知识点的出题方式。

  2、考题多的章节有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是复习的重点,哲学基础、精气血津液、经络、防治原则也要多过几遍,体质和发病就过一下有点印象就可以。

  3、看中基一定要深入理解,特别是藏象和病机,比如说肺的生理功能,不但要知道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还要更深入的知道主治节又包括四个方面,主行水的机理。

  中基复习建议:

  中基是中医综合的基础,理解了中基,对其他科目的复习大有帮助。中基的背诵最好是理解着背,不然背起来会很痛苦,比如五行相克那里,可以借助图画来理解。有难度的是多选题,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全面。


  要点总结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①虚实的概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②虚实错杂:因虚致实、由实转虚。

  ③虚实真假:“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包括正胜邪退及邪盛正衰。

  此外,若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等,则是疾病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二、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是指津液有数量上的亏少,包括伤津和脱液两种病理变化。伤津时并不一定兼有脱液,在脱液时则必兼有伤津。

  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3、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包括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

  三、气血失常

  ①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状态。

  ②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引起的病理变化。

  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常称为中气下陷。

  气闭:是出入异常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厥证。

  气脱:是出入异常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脱证。

  2、血的失常:

  ①血虚: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②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③血热: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的特征。

  3、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包括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

  四、脏腑病机

  1、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①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有虚实之分,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为实;由于劳心过度心阴暗耗者多为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有三:一是躁扰心神;二是血热而脉流薄疾;三是心火上炎与下移。

  ②心的阳气偏衰:包括心气虚和心阳虚,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续损耗发展而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有:一是心神不足;一是血脉寒滞;一是心阳虚衰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

  ③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所致。

  ④心血亏损:即心血虚,多由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

  ⑤心血瘀阻:即心脉闭阻。阳气不足,血脉寒滞;痰浊凝聚,血脉瘀阻不畅;劳倦感寒;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

  2、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①肺气不宣:肺气失于宣发;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火内阻,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所致。

  ②肺失清肃:肺气失于肃降;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所致。

  ③肺气虚损:肺的功能减退;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发展而成;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

  ④肺阴亏损: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内热;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或久咳耗伤肺阴所致。

  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①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②脾阳虚衰:多有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③水湿中阻: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停聚于内。

  ④脾阴不足:指脾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少而形成。

  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①肝气郁结:多由精神刺激,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而成。

  ②肝火上炎:多有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暴怒伤肝,肝气暴涨;五志化火,引动肝火等而成。

  ③肝血亏虚:失血过多,久病耗损,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所致。

  ④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精神情志失调,耗伤肝阴。

  ⑤肝风内动:邪热炽盛;肝阳化风。

  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①肾精亏虚:老年精亏;先天不足;久病耗损;后天失养。

  ②肾气不固:幼年精气未充;老年精气衰竭;早婚、性生活不节、久病肾虚。

  ③肾阴亏虚: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致肾阴耗伤;或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

  ④肾阳不足:心脾阳虚,日久及肾,房劳过度,耗损肾阳。

  6、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胆的功能失调: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或中焦湿热阻遏肝胆气机等所致。

  ②胃的功能失调:

  胃气虚:饮食失节,损伤胃气;禀赋素虚;久病元气不复。

  胃阴虚:热病后期,邪热久留,消烁阴液。

  胃寒:过食生冷;过用寒凉之剂;素体中寒。

  胃热(胃火):嗜酒、过食辛辣之品;气血痰湿食郁积化热化火。

  ③小肠的功能失调:湿热下注或心火旺盛循经下移小肠所致小便淋浊、刺痛等病理表现,称作小肠火。

  ④大肠的功能失调: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肃降、燥热内结、肠液枯涸、阳虚不运、气虚而无力推动等因素而造成;亦可因饮食所伤、食滞不化;寒湿或湿热下注等因素所致。

  ⑤膀胱的功能失调:多为湿热蕴结膀胱或肾阳不足而见尿频、尿灼、尿急、尿痛、血尿等或肾气不固而见遗尿、小便失禁等。

  ⑥三焦功能失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表现为心和肺、脾和胃肠、肝和胆、肾和膀胱等脏腑气机不利,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导致;二是概括了肺、脾、肾等脏腑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异常。

  7、奇恒之府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脑的功能失调: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出现精神意识思维异常,视听嗅味觉异常及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异常等。

  ②髓和骨的功能失调:可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或因邪热久留,消烁阴液;或因下焦虚寒、精血不足,均可导致骨髓空虚、骨质软弱等病变。

  ③脉的功能失调:津液枯涸、痰浊内阻、寒凝瘀阻均可引起脉道不利。

  ④女子胞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的异常方面。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气血不和;二是心肝脾肾功能障碍;三是冲任气血不足。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400-008-6996)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中医考研考试科目及分值内容介绍

下一篇:【中医考研干货】中医基础理论易混点、必备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