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数增幅近八年最低,每六人考研一人“上岸”

新文道 2023-06-19 14:45:59

  “辅导员跟我们说,能保研就保研,保不上就考,考研是第一出路,出国留学是第二出路,实在不行再考虑就业。”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赵骄阳说,这句“口诀”成为她下定决心读研的原因之一。

  这句话也为过去几年持续的考研热作了注脚。

  据教育部官网统计,过去20年里,考研人数在经历缓慢增长甚至一度下降之后,于2016年后进入了高增长阶段。2015至2022年,考研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15.8%,2022年更是在高位上实现高增长,增长超过21%。

  2023年,“考研热”的情况仍在继续。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总报名人数为474万人,较上年增长17万人,增长率为3.7%,增幅为近八年来最低。

  与此同时,在这条“千军万马”的升学路上,面对上岸难的隐忧,“逆向考研”似乎在舆论中也成为很多985、211高校学生的选择。此前曾有报道提到,2021-2022年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生源中,有一大批学生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

  但在日前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中,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

  仍然热,但不过热

  每五个大四学生中,就有三个在准备考研,这一数据来自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的统计。2019年,该校共有38.75%的应届毕业生报名考研,到了2023年,报考比例已经增加至58.8%。

  考研热度为何逐年升温?此前接受浙江日报采访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影乐指出,“考研热”的产生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会整体就业门槛提高以及疫情期间就业相对低迷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对于这一问题,《白皮书》中解释,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连年扩大,以及疫情期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把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当成应对就业压力增大的方案,而“二战”及在职考研群体加入考研大军,客观上加剧了考研热度和上岸难度。

  自2017年起,该中心已连续6年发布考研年度白皮书,通过结合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平台发布的官方数据、行业调研和用户调研,帮助考生研判考研趋势,

  从《白皮书》看来,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率已较往年出现大幅下挫,低于民间预估,显示出考生报考已趋理性。换句话说,考研仍然“热”,但没有“过热”。

  2023年3月,江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员王宝玺也曾在论文《过度教育视角下的“考研热”现象分析》中提到,2021年,全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约有582万人,同期共有377万人报名了研究生考试,假如按往届生占比 50%计算,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四应届生参加考研,但中途弃考者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年考研弃考率保持在10%-15%,2022年广东省弃考率更是将近20%。因此,虽然历年考研人数看似不断上升,但实际掺杂了些许“水分”,形成了“虚假考研热”的现象。

  通过计算当年统考报名人数与各招生单位官方公布的统考招生名额的比值,《白皮书》提出,2022年、2023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分别为5.6和5.7,可以理解为每6人考研就会有1人上岸,并没有“越来越难”。

  对于这一现象,《白皮书》也解释,虽然每年的报名人数会保持递增状态,但招生规模也在同步扩大,考研上岸的整体难度不会出现突变,预计2024年和2025年的考研情况也是如此。

  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2年间,全国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人数从53.8万人提升到124.2万人,13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

  2022年6月14日举行的“教育这十年”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还曾表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他还提到,将会在有针对性地、差别化地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对学位授权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准入门槛。

  “逆向考研”不足两成

  在教育部计划提高硕士学位准入门槛的同时,有不少报道提出,越来越多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将考研目标投向了数量更多的“双非”院校。即所谓“逆向考研”。

  2022年12月24日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中国教育在线曾提到,2023年报考数据显示,部分双一流大学的报考人数增长水平明显低于“双非”院校,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双非”院校的报考增长率普遍较高,云南民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延安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增长率均超过了30%。

  报告还提到,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开展的2023年考研学生目标院校问卷调查,2023年参加考研的考生中,有近五成的考生目标院校为“双非”院校;其次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比超过三成,选择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考生占比仅两成多。

  但据《白皮书》公布的调查数据,2023年考研学员中,真正“逆向”报考的学员占比仅为19%,仍有81%的学生将同等水平院校或者更高层次的院校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从而获取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不能把所谓‘逆向考研’看作是考研的常态”。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2023年4月发表的论文《大智若愚抑或躺平任卷?——“反向考研”的类型学考察与生成逻辑》中,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助理研究员常成也曾提到,“反向考研”分窄口径和宽口径,其中窄口径的“反向考研”,是指双一流高校大学生优先瞄准非双一流院校并且成功“上岸”的情况,重在强调策略;宽口径的“反向考研”则以结果为衡量标尺,只要考研录取的学校不如本科就读院校就被纳入。结果显示,“反向考研”虽渐成趋势,但远非主流报考选择,在上百万的考研大军中,“双非”本科生才是主力,且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仍然可以通过考试实现学校层次的提升。

  距离2024年考研只剩半年了,作为985高校的准毕业生,赵骄阳正在争分夺秒地复习备考。决定考研后,她再也没更新过自己的朋友圈,在最后一条于大年初一发布的内容里,她写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赵骄阳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蒋敏玉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襄婧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400-008-6996)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厉害了!云南一大学同宿舍8人考研齐“上岸”

下一篇:新文道2025考研凤凰全程班-金融硕士